/文·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刘福国
图·周贺高雷瓦房店海参协会提供/
再过几天,“瓦房店虾皮”就要跻身大连市民餐桌,成为佐餐的美味之一。一碗粥或一碗米饭、一碟辣椒丝或小葱拌虾皮,曾经是多少人的味蕾记忆啊。
“金钩虾皮”久负盛名
“瓦房店虾皮”是瓦房店地区极富地方特色的海味品之一,其味道鲜美,营养丰富,市场认知度很高,深受消费者的喜爱,是人们餐桌上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,因其红尾白身的鲜明特征,在当地和全国市场上享有“金钩虾皮”的美称。
瓦房店渔业生产历史悠久。据《奉天通志》记载:“辽南渔业自魏晋时已兴盛……盖辽海四达,天然海产荟萃之地。”而在这悠久的历史中,虾皮生产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。《瓦房店市志》《复县志》《大连水产志》均有记载。据县志记述:毛虾(虾皮),系中国特产,又称中国毛虾,是辽东湾地方资源,是瓦房店市水产捕捞一大优势。
“瓦房店虾皮”活体呈半透明色,成品主要外在特征是体长2.5厘米~4厘米,眼大外凸,黑且亮,红尾白身,形态呈钩状,皮质柔软,肉质坚实,富有韧性。毛虾冬季在长兴岛西南水深20米~30米海域越冬,3月产卵洄游,5月至瓦房店市近海,7月~9月为毛虾生产旺季。瓦房店沿海乡镇,除炮台、复州湾、谢屯外皆产毛虾,集中产区在西杨、驼山、交流岛沿海。毛虾是纯天然野生,产量最高时,毛虾产量占瓦房店水产品总量的93%,最低时下降到19.7%。
由于瓦房店市地处渤海湾,水深底流大,是各类鱼虾的必经通道,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得天独厚的水域水质条件,使得红毛虾、白毛虾等小型虾资源十分丰富,且质量优良,鲜度好、数量大,在鲜品食用、销售有余的情况下,20世纪初,当地人便逐步开展了干式虾皮小作坊式加工生产。以西杨乡为主产区的虾皮一经推向市场,便立即受到消费者的欢迎,从此,“瓦房店虾皮”作为加工生产的特色海味品迅速推开。原始传统的加工工艺是大锅煮烫,自然晾晒,这种加工环境和效率低下的生产方式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。由于缺乏标准化生产和有效的市场保护,“瓦房店虾皮”一度淡出本地人的餐桌,人们记忆中的“金钩虾皮”被市场上鱼龙混杂的品种顶得不知去向。
“瓦房店虾皮”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
21世纪初,随着市场品牌意识的提高,政府品牌战略的推动,“瓦房店虾皮”的生产加工工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,逐步开始从传统的原始加工方式向工厂化精深加工工艺转变,从鲜品原料到虾皮成品采用全物理加工过程,“瓦房店虾皮”的产品质量得到很大提高,食品安全卫生得到保障,原料损失浪费现象减少,生产加工环境得到改善。由于采用了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制作,加上独特的地域环境造就,“瓦房店虾皮”产品质量上乘,色泽金黄品相好,肉质坚实,极富弹性,味道鲜美,在国内市场上,同类产品的质量、风味、营养成分都不足以与“瓦房店虾皮”相媲美,其市场价格较之其他地区虾皮要高出20%~25%,消费市场认知度非常高,深受消费者的青睐。以西杨乡为主产区,北至李官镇,南至长兴岛,“瓦房店虾皮”产区达平方公里,目前有规模的加工生产企业40余家,年加工虾皮万吨,产值近百亿元。
随着“瓦房店虾皮”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,今年,“瓦房店虾皮”生产和市场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。瓦房店市将规划建设高标准生产加工基地10个,在提高环境质量的同时增强虾皮产品质量;引进现代化生产加工设备,实行标准化生产,杜绝小作坊制作。同时,瓦房店将开展虾皮产品质量安全认证,在地区内,以龙头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为主体,统一“瓦房店虾皮”的外包装及低碳可降解材料的使用,提高“瓦房店虾皮”地标使用人生产经营水平。
小小虾皮营养丰富
在“瓦房店虾皮”主产区西杨乡,从事虾皮加工生产20余年的高雷,经历了虾皮从原始加工到现代化生产的全过程。高雷告诉记者,6月中旬,“瓦房店虾皮”就要进入本地市民餐桌,并走向国内外市场。说到虾皮的营养价值,高雷说,虾皮营养丰富,仅蛋白质含量,每克虾皮含39.3克,远远高于黄鳝、对虾、带鱼、鲳鱼等水产品及牛肉、猪肉、鸡肉等肉制品。虾皮的另一大特点是矿物质数量、种类丰富,除了含有陆生、淡水生物缺少的碘元素,铁、钙、磷的含量也很丰富,每克虾皮钙和磷的含量为毫克和毫克。所以,虾皮素有“钙库”之称,加上其中丰富的镁元素,可有效预防中老年群体骨质疏松症,强化心血管保护。而虾皮中含有的虾青素,是一种优质的抗氧化剂。
至于如何吃到和买到纯正的“瓦房店虾皮”,高雷告诉记者,除了在大连大菜市和瓦房店市可以找到“瓦房店虾皮”专门销售代理,人们还可以通过线上平台,买到纯正的“瓦房店虾皮”。当然,市民也可以组团来到“瓦房店虾皮”主产区,在欣赏瓦房店市海滨风光的同时,买到心仪的特产回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