瓦房店市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吴金印深情怀念中组部老部长张全景 [复制链接]

1#
治白癜风医院哪家比较好 https://disease.39.net/yldt/bjzkbdfyy/

11月24日,新乡日报刊发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署名文章《山高水远思无穷》,并配编者按——

今年11月8日,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同志,因病在北京逝世。张全景同志曾三次到卫辉市唐庄镇调研指导,多次听取吴金印同志汇报工作,对唐庄镇发展和吴金印同志进步给予了很多指导,并与唐庄人民和吴金印同志结下了深厚情谊。

张全景同志逝世后,吴金印同志万分悲痛,含泪写下了回忆与张全景同志交往的文章,深情追忆张全景同志,刊登于11月24日头版头条。

从吴金印同志的回忆文章中,我们看到了张全景同志坚定的政治立场、坚强的党性原则、深沉的公仆情怀、宽广的胸襟气度和对基层发展的关心、对基层干部的关爱,深为敬佩,深受感动。每一名党的领导干部都应该像张全景同志那样关心基层、重视基层、尊重基层的创新创造,都应该像张全景同志那样关心基层干部、尊重基层干部、指导基层干部健康成长,都应该像张全景同志那样重视典型、善于用典型推动工作。

当前,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,冲刺四季度、决胜“全年红”,迫切需要我们统一思想、坚定信心、凝聚力量、加压奋进。我们相信,读一读这篇回忆文章,读懂张全景同志对基层深厚的关爱之情,读懂吴金印同志几十年如一日从不脱离群众、天天把成绩“归零”、每天都重新开始的拼劲,一定会有所收获,一定会干劲更足,一定会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和考验,不断创造新的业绩。

张全景同志

山高水远思无穷

——怀念中组部老部长张全景同志

□吴金印

年7月1日,我受邀到北京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大会。会议期间,听说张全景老部长医院,我便多方联系,医院探望。7月5日,我终于心急医院,见到了已住进重症监护室的张全景老部长。在重症监护室,张全景同志全身插满了各种管子,见我来看他,让医护人员摇起病床,半坐半躺,脸上现出欣慰的神色。我强忍心中的巨痛,安慰他说:“病来如山倒,病去如抽丝。您放宽心,一定会慢慢好起来。”张全景同志已不能言语,他示意工作人员取来纸和笔,颤抖着手,写下了一位90岁老人对近80岁的我的嘱托“请吴老保重,张全景”。从那天开始,我就一天天盼着张全景同志尽快好起来,能像过去一样,和蔼地坐在办公室里听我汇报工作,高屋建瓴地点拨我,使我受到启发。然而,我没有想到,年11月8日,我接到了他去世的噩耗……

心系群众,力促唐庄发展

我与张全景同志相识于上世纪90年代。他为唐庄镇的发展和我个人的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,是唐庄镇人民心目中德高望重的知心人、老朋友。在几十年的交往中,他对党的无限忠诚,坚强的党性原则,坚定的人民立场,平易近人、和蔼可亲的道德风范,如和煦春风,温暖着我、激荡着我、塑造着我,是我学习的榜样、做人的楷模、人生的导师。

年10月,我在参加“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”的间隙,向张全景同志汇报:“唐庄正在进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,因为农民种粮食,辛苦一年,每亩收入也就0元左右,而发动农民种蔬菜特别是种大棚蔬菜,收入能达到万元以上,农民都渴望以此多挣钱,我们也想让群众多挣钱。因此我们计划扩大规模,大力发展大棚蔬菜。”我将书面材料报给了张全景同志。张全景同志对我们探索新型农业发展道路的做法很赞赏,对于群众通过种大棚蔬菜快速脱贫致富的渴望,表示支持。张全景同志将这个材料批转给财政部有关部门。不久,财政部安排国家农业开发办的几位同志来到唐庄专项考察调研。我和卫辉市、新乡市有关领导陪同调研,到田间地头查看,与群众座谈,感受到了群众想通过种植结构调整增收致富的极大热情。调研组认为:唐庄镇东部一带具有交通便利、土地肥沃、水利条件好、离城市近的特点,因此调整农业种植结构,发展大棚蔬菜具有优势,是一个很好的富民项目。根据调研组的建议,新乡市政府起草了项目可行性报告。调研组带着这份报告回京后不久传来了好消息,唐庄镇种植结构调整被列为国家支持项目。

我们把国家的关心支持作为干事创业的催化剂,利用这笔资金打井、修田间道路、建水利设施。为了让专项资金发挥最大效能,“用一个钱干成十个钱的活”,我动员大家义务劳动,自己动手建蔬菜大棚。年秋,我带领镇机关干部职工把铺盖搬到了现场,吃住在工地,白天干活,夜里住在用玉米秸秆搭建的窝棚里。干部的行动就是无声的命令,村干部、党员和许多群众深受感染,自觉加入到建大棚劳动中。经过几个月的奋战,建起了上百个大棚。由于田间道路、水利设施和大棚都是自己动手修建,节省了不少经费。我们将建好的大棚承包租赁给老百姓经营,每个大棚平均建设费用三四万元,承包费一亩一年仅收元,镇里还从这元承包费里划出来元留给村集体,目的就是要个人集体双收益,实现共同富裕。群众靠经营大棚菜,每亩收益超万元,有的达到了3万多元。

经过3年努力,唐庄东部的8个村形成了一万多亩的蔬菜基地规模,群众依靠经营大棚菜,迅速翻身致富。以远近闻名的蔬菜村南社村为例,村里建有自己的蔬菜保鲜冷库和蔬菜批发市场,每天到此拉菜的车辆络绎不绝。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3万多元。这个村也由省级文明村跃升为国家级文明村。这些村的村民奔上小康路,打心眼儿里感激党和政府的扶持,感谢张全景同志的支持和帮助。

年,我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向张全景同志汇报思想和学习情况。面对我崇敬的领导,坦诚地向他反映我心中的困惑和不解:如今不少地方借搞乡镇改革的名义,出现廉价变卖集体资产的行为,乡镇企业被廉价卖掉,转眼成了私人企业,私有化成了风潮,多年积累的集体企业,说没就没了,集体资产都流失了,让人痛心。对于这种行为,我看不惯、想不通!我们唐庄镇的做法是:资产是集体的,是群众的血汗钱,一分一厘都不能流失。

为了抵制蚕食、贪占集体资产的行为,我们采取许多措施,无论是土地、厂房还是机器设备,没有一点流失,不但老厂一个没卖,还新建了太行水泥厂等新企业,这些企业依然姓“公”。最初这些企业由镇里派干部管理经营,后来,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搞改革,实行承包租赁制,让那些懂技术会管理有雄厚资金的企业家参与竞标,由镇领导和群众代表经过“货比三家”,最终选定承包对象。企业实行承包租赁后,镇里获得稳定的收入,集体经济不断得到壮大。

张全景同志对集体资产流失现象深表忧虑,他指出,现在有一种倾向,不少企业三分不值二分的就廉价卖了,集体企业一夜间成了个人的,造成集体资产的流失,这种做法是不对的,必须坚决反对。他旗帜鲜明地表示:“你们采取措施防止集体资产流失,唐庄的资产还姓‘公’,我非常赞成,你们坚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做法很好。”

张全景同志的表态支持,充分肯定了我们的做法,我心里有底气了,更使我坚定了壮大集体经济的信心。多年来,我们坚持不管在什么情况下,只能挣家当,决不挑家底,不遗余力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,并创建了工业园区,无论是群众还是镇里,收入都大幅度提高。这些都是张全景同志当初答疑解惑、充分支持的结果。现在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,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集体经济,我们发展的劲头更足了。

年,张全景同志来到新乡调研,我借机向他汇报唐庄镇制定的“五化”蓝图:唐庄发展工业化,农村建设城市化,农业生产科技化,农业经营市场化……张全景同志非常赞同,认为因地制宜,实事求是,符合唐庄实际,是个很好的发展方向。当我谈到第五项“组织建设民主化”时,张全景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,民主化的提法不对,不能叫民主化,民主化是西方的东西,况且,西方的民主化只是打着民主的幌子,根本不是民主。应当叫“基层政权规范化”,党员群众按照党章选举村党支部书记,按照村委会组织法选举村委会主任。唐庄镇“五化”之一的“基层政权规范化”由此而来。张全景同志的点拨指教,让我们豁然开朗,认识得到了升华。此后唐庄镇每次制定重大发展规划,我都会利用到北京开会之机向张全景同志汇报,请他进行指导。

年5月,时任全国党建领导小组副组长的张全景同志在参加“新乡先进群体精神研讨会”后来到唐庄镇,视察了万亩桃花园、蔬菜大棚等产业,并与镇领导班子成员座谈。张全景同志说,历史经验告诉我们,时代会变,社会会变,但伟大的理想信念不会变。日常用品可以过时,衣着可以过时,但奋发向上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。他指出“农村要致富,必须建设好支部”,高屋建瓴地指出了党建工作的重要性。这一点,我们体会很深。多年来,我们围绕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目标,带领干部群众艰苦奋斗,干一件事成一件事。不少人问我唐庄镇干成事的“秘诀”是啥,我的体会是:书记要会干,必须抓党建。只有“把干部带到正路上”,才能“把群众带到富路上”。因而,我们不遗余力抓党建,把抓好党建、带好队伍作为第一职责,以党建的高质量推动全镇经济高质量发展。年4月,86岁高龄的张全景同志再次来到唐庄镇,不辞劳苦地到四和新村、唐公山矿山修复工程、产业园区等处实地考察调研。他问得仔细,看得认真,甚至扳起指头核算具体数据,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。

经过多年奋斗,唐庄镇第二个蓝图“五化”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,为增强发展后劲,推动持续发展,我们开始酝酿“第三步”蓝图规划,寻求新的突破。为保证蓝图的“高起点”,特邀上海同济大学的专家教授进行设计规划。我们制定出了切合实际的唐庄镇“三化协调发展”蓝图,以小城镇为基础,发展产业经济,承载产业空间,进一步提升土地价值,达到产业、城镇、人之间充满活力、可持续发展。我利用在北京开会之机去看望张全景同志,向他汇报唐庄“三化”协调发展规划。他听后非常赞赏:“这是个结合唐庄实际,因地制宜、兼顾多方、扬长避短的发展规划。”他强调指出,实施“三化”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落在老百姓身上,切实让群众增收,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,要以群众满意为衡量标准,一步一个脚印,扎扎实实地推进。在谈到唐庄镇实施“工业强镇”时,张全景同志指出,你们办工业的指导思想,应当围绕“为了百姓办工业,办好工业为百姓”。按照张全景同志的意见,我们把坚持“以民为本”作为创办工业园区的基本原则。

“栽下梧桐树,引来金凤凰”。经过多年的努力,我们高起点建立了产业园区,引来了世界强、国内强和上市企业等40多家,形成了粮食深加工产业链、高档精细包装产业链和建材精加工三大产业链。工业园区带来了经济高质量发展。唐庄镇最初以农业为主,产业结构为传统的一二三型,经过走改革创新“以工强镇”的发展道路,产业结构成功转型为二三一型。30多年的时间,唐庄镇实现了治穷、致富、大发展的三大步跨越,唐庄的农业稳步增收,工业得到大发展。年唐庄镇生产产值亿元,完成财税收入4.8亿元,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.3亿元,加上收取的承包租赁费,镇里收入达到3亿多元,镇资产达78亿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.13万元。

年,河南遭受严重水灾,唐庄镇遭遇了特大洪涝灾害,全镇26个村庄过水,6个村庄被淹,3.8万亩农作物基本绝收,多个大棚被水冲毁,0亩桃林受损,不少路段被冲毁、冲断,两座桥梁被冲塌,经济损失严重,受灾群众36人。群众家里的粮食、家具、电器、车辆等都被泡坏,直接经济损失约8亿多元。作为镇党委书记,我明白在这个非常时期主心骨、领头雁的作用,我不顾大家的劝阻,坚持靠前指挥,和大家一起奋战在抗洪第一线。在各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,全镇干部群众迎难而上,党员干部冲锋在前,组织50多支抗洪抢险队、1多人、数百辆各种车辆奋战在抗洪一线,“不落一村、不落一户、不落一人”地组织群众安全转移,全镇无一人员伤亡。党组织的凝聚力、号召力、战斗力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经受住了严峻考验。在做好唐庄镇抗洪抢险的同时,镇里的企业家响应镇党委号召,组建了多台铲车和钩机的抢险队伍,投身于卫辉市区抗洪抢险战斗中,昼夜不停将一车车石料运到堵口现场,在堵口决战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,彰显出众志成城的“唐庄力量”。

洪水刚一退却,我蹚着泥浆进村入户走访,看到群众损失惨重,我心疼得掉泪,吃不进饭,睡不着觉,怎么办?带领全镇干部群众挺起腰杆和困难斗,唐庄人的“字典”里就没有“退却”这两个字!我们不等不靠,迅速展开生产自救、灾后重建,以最快速度开工复产,把受灾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。为把损失的时间和经济损失补回来,我们突出项目建设,招商安商稳商,加快产业转型升级,新建投产了两家企业。我们还建成了唐庄镇经济平台,将资源变资产,把资产变资金,解决了唐庄镇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,积蓄了发展后劲。年,唐庄镇在雪灾、夏汛、秋汛、疫情四灾叠加的不利情况下,全镇干部群众振奋精神、苦干实干,经济社会发展依然取得明显成效,全镇实现总产值.9亿元,落实国家新增减税降费万元,给企业退税多万元,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.48亿元,全镇人均纯收入达到元。唐庄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,离不开张全景同志的关心支持,他是唐庄人民群众的大恩人,唐庄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。

抓典型,扬正气,树威信

常听张全景同志讲:“善于抓典型历来是我们党重要的工作方法,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,通过树立和大力宣传党员干部的先进典型,可以树立鲜明的导向,弘扬正气,树立党的威信。”张全景同志无论在职还是退休后,都在积极发现、树立、宣传典型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心血。地市级树立了孔繁森,县一级树立了谷文昌,乡镇一级树立了我。他还十分注重树村一级典型,如吴仁宝、史来贺等,形成了市、县、乡、村都有榜样典范引领的局面。

张全景同志对基层干部的关心帮助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。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副院长谭彦被誉为“铁法官”,曾荣获“全国优秀共产党员”“全国法院模范”等称号。新华社曾播发他的先进事迹。张全景同志十分关爱这位政法界的典型人物。有一年,我们镇与辽宁大连瓦房店市炮台镇结为友好乡镇,我带领班子成员路过大连时,特意去看望谭彦同志。谭彦谈起张全景同志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,激动地无以言表。原来,张全景同志得知谭彦病重,亲自协调他到北京住院治疗。谭彦做手术期间,张全景同志不仅亲自去看望,还帮助他买到一种紧俏药。谭彦激动地说,没有张全景部长的关心照顾,我恐怕早就不在人世了,是张全景部长给了我第二次生命……年,谭彦因病逝世,张全景同志送去花圈悼念。谭彦的爱人贾丽娜至今回忆起来,还充满了感激之情:“张全景同志的关怀照料,使谭彦的生命延续了十几年。每次我去看望张全景同志,他都热情接待,关怀备至,就像对待亲女儿一样……”

张全景同志还充分发挥老典型的作用,十分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